您现在的位置: 首页 > 四川党校报 > 2021年 第5期 > 第5版 学员天地
为人民创造幸福美好生活
发布时间:2021年09月08日 部门/单位: 文: 图: 签发人:

一百年栉风沐雨,一百年岁月如歌。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指出,我们党的一百年,是矢志践行初心使命的一百年,是筚路蓝缕奠基立业的一百年,是创造辉煌开辟未来的一百年。回顾党的百年奋斗历程,为人民服务是始终不变的初心使命。

从“耿飚之问”说起。1991年,老一辈革命家耿飚同志重返曾经战斗过的陇东庆阳县。一天晚饭后,他住的招待所外来了一群“告状”的老百姓,怎么劝都不肯走。耿飚深为痛心,随后召集当地干部谈话,讲了一件往事——50年前385旅在这里驻防时,一个战士犯了严重的错误,旅部决定按照纪律将战士枪毙。准备执行时,来了一大群老百姓,全都跪倒,哭着说:“共产党都是好人,就饶了这个战士,让他戴罪立功,上前线多杀几个鬼子吧!”耿飚流泪接受了群众的请求。讲到这里,他大声问道:“现在,我要问问大家,不管哪一个,如果做错了事,老百姓还会替你们求情吗?”学史明理、学史增信、学史崇德、学史力行,“耿飚之问”振聋发聩,至今仍然发人深思、令人警醒,值得每一位党员干部扪心自问。我想,“耿飚之问”叩问的是党员干部是否坚守初心使命,叩问的是如何保持党同人民的血肉联系,叩问的是如何得到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。

党的十八大以来,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,强调“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,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”,深刻回答了“发展为了谁、发展依靠谁、发展成果由谁享有”的问题,实现了对党的宗旨的发展和升华,为我们牢记初心使命,做好各项工作,指明了前进方向,提供了根本遵循。具体到城市工作,习近平总书记强调:“城市是人民的城市,人民城市为人民。”民有所呼,政有所应。今年1月,成都市委市政府深入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,作出实施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的部署安排,从居民收入水平提升、高品质公共服务倍增、生活成本竞争力提升、城市通勤效率提升、城市更新和老旧小区改造、生态惠民、稳定公平可及营商环境建设、青年创新创业筑梦、智慧韧性安全城市建设、全龄友好包容社会营建等十个方面实施一大批民生工程,更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向往新期待。

为加快推动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落地见效,补齐各项民生短板,解决市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,结合自身工作,我认为要在提升城市品质、打造生活场景、构建评价体系、增强社会参与等方面聚焦聚力,抓好落实。

一是不断提升城市宜业宜居品质。乔尔·科特金在《全球城市史》中谈道:“哪里更宜居,知识分子就选择哪里居住;知识分子选择在哪里居住,人类的智慧就在哪里聚集;人类的智慧在哪里聚集,最终人类的财富也会在哪里汇聚。”成都素以宜居品质著称,持续保持人口净流入态势,连续12年被评为“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”,宜居品质正在转化为持久竞争优势,为城市发展积蓄力量。作为西南生活中心和西部消费中心,持续优化宜居宜业宜商城市环境,要着力强化重点项目支撑,持续强功能、补短板、提品质,加快建设高品质生活宜居地。

二是创新打造幸福美好生活场景。《场景:空间品质如何塑造社会生活》一书说,场景有助于培育城市发展的内生动力,有助于舒适物(让人感官和心情上感到舒适、愉悦、满足的事物、环境、设施或服务)与美好生活需求的精准匹配。加快塑造城市竞争新优势,要通过天府绿道建设、产业功能区建设、TOD综合开发等,创新生活消费场景,发布美好生活场景和投资机会清单,持续推动价值转化。

三是探索构建幸福美好生活评价体系。毛主席同志提出,要胸中有“数”,对情况和问题一定要注意到它的数量方面,要有基本的数量分析。幸福感既是对生活客观条件和所处状态的一种事实判断,又是对生活主观意义和满足程度的一种价值判断。提升市民关于生活满意度的心理体验,要充分借鉴小康指数和幸福感指数等,探索建立幸福美好生活指标体系。

四是着力提升社会参与水平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,好办法、好措施从哪里来,答案是从群众中来。形成创造幸福美好生活的强大合力,需要坚持问政于民、问计于民、问需于民,通过市民观察员、专业观察员、网络观察员等,广泛汇集群众意见建议,努力实现思路从群众中来、过程让群众参与、成果由群众共享。

政之所兴,在顺民心。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。赢得人民信任,得到人民支持,党就能够克服任何困难,就能够无往而不胜。实施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,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,践行为民服务宗旨,把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于民,为人民创造幸福美好生活,不断增进政治认同、思想认同、理论认同、情感认同,以优异成绩向党的百年华诞献礼。

(作者系中青二班学员,现任成都市人民政府研究室社会处副处长)

 

  • 中共四川省委党校 四川行政学院 版权所有 违者必究 版权所有 © 2009 - 2025
  • 蜀ICP备10001505号